專欄插圖

腎臟保養2011-05-11 21:54:59 posted.

相關連結 | 檔案下載 | 提問數: 0 | 點閱率: 1,847
康健雜誌150期導讀。
各種細菌、病毒的感染,以及糖尿病等都可能傷害腎臟。如果負責過濾血液的腎絲球受到損害,則排泄老廢物質、調整血壓等就無法順利運作,尿素、氮化合物等堆積在體內,最後引起尿毒症。
back
  1. 詳細介紹
  2. 問與答 0
以下取材自康健雜誌150期
腎臟疲勞的症狀:倦怠、浮腫
各種細菌、病毒的感染,以及糖尿病等都可能傷害腎臟。如果負責過濾血液的腎絲球受到損害,則排泄老廢物質、調整血壓等就無法順利運作,尿素、氮化合物等堆積在體內,最後引起尿毒症。
【腎臟好習慣】
腎臟是人體的「血液再生工廠」,負責過濾更新髒污的血液,並製造尿液,排出體外。
1.吃得清淡少鹽
鹽分攝取太多時,會讓血壓升高,進而導致腎臟病變,因此除了料理時減少放鹽,更要小心加工食品,如餅乾、拌醬、麵包、香腸熱狗裡隱藏看不見的鹽。
此外,也要避免吃進太多蛋類、肉類、豆製品等蛋白質,馬偕醫院淡水院區營養課課長蔡一賢提醒。因為身體在消化、分解蛋白質的過程中,會產生氮化合物,需要靠腎臟過濾排出,因此,攝取過量蛋白質時,腎臟就得拚命工作,尤其當腎臟功能衰退時,廢物可能無法順利排出,因此引起更嚴重的腎臟問題。
2.喝足夠的水
一般健康正常的人每天需喝4次以上,總共大約2000cc的水。腎臟要依靠足夠的水分才能清除廢物,並且飲水充足,排尿順暢可以預防泌尿道感染,進而引起腎盂腎炎。

喝水要一口一口慢慢地喝,水分才會緩緩進入體內,幫助身體新陳代謝,如果一口氣就把水喝光了,會縮短水分停留在體內的時間。
3.攝取黑色食物
中醫所說的腎主「黑」,所以一般黑色食物多入腎,可補益腎精,讓人年輕有活力,身形挺直,頭髮烏黑光澤。
日常飲食不妨加入黑色食物,例如黑芝麻、黑木耳、黑豆、桑椹、黑糯米等。
尤其黑芝麻是許多中醫師喜愛的養生食物。《康健》曾採訪過的百歲國寶中醫姜通,身手矯健、頭腦靈活,黑芝麻糊是他每日必備的甜點。
總是元氣十足,外表看不出來已經66歲的女中醫張却,每天早上一定要吃一碗加入堅果、黑芝麻的燕麥粥。
4.維護私處清潔, 避免感染
女性的尿道口和陰道、肛門的距離短,容易經由性行為或清潔不當,而把陰道、肛門口附近的細菌帶到尿道口,再侵入膀胱,造成泌尿道感染,甚而引起腎盂腎炎。
所以如廁之後,由前(陰道口)往後(肛門口)擦拭,並注意會陰部的清潔,及保持乾燥通風,穿透氣的內褲,以免流汗悶濕,就能減少細菌孳生感染的機會。
5.按摩顧腎穴位
腎的經絡起自於足底,按摩腳部,尤其是刺激腳底的湧泉穴,有助提升腎氣。

.湧泉穴
(腳掌底前半凹陷處,從第2、3腳趾趾縫延伸到足跟連線約前三分之一處)
滋補腎精,助眠、促進血液循環。

.太谿穴
(腳內踝後側一吋的凹陷處)
調補腎氣,改善腰痠背痛

.復溜穴
(位於踝骨,內踝尖後面的凹陷處,往上大約兩橫指的寬度)
調補腎氣,幫助代謝水分,消水腫。

metime講座》用心體驗「LOHAS」美學
閱讀更多,詳細請見《康健雜誌》第150期!

簡介:

【康健Me Time講座】 
5/28(日)下午2~5點
 
肯夢創辦人朱平 為生活注入美學能量 
6/4 (日)下午2點~5點 
慢食達人徐仲 國際慢食之旅 
如何報名》 

打造美人體質 
女人為了維持青春美貌,不惜砸大錢買保養品,還要忍住疼痛,冒著做不好可能毀容的風險去整型、打雷射……。然而,只依靠外在保養的方法不能保證你青春永駐,真正的美是要由身體內部展現於外,關鍵就是擁有健康的內臟。 
抒壓、改變飲食、運動,與生活習慣,還有學習老祖先的智慧,從體內開始變漂亮,就能成為從裡美到外的「真美人」。
 

想要變美、變年輕,只依靠抹保養品,花大錢做醫學美容已經過時了! 

青春永駐的真正關鍵是,好好保養你的「內臟」。 

中、西醫學專家都指出,內臟健康決定一個人的老化速度,想擁有光滑的肌膚、緊實的身材、靈活的肌肉關節等等,都需要照顧內臟,讓身體每個器官都進入最佳狀態,進而幫助你恢復年輕有活力的外在。 

「因為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皮膚科醫師李士虹說,然而隨著年紀漸長,身體的運作效率也會愈來愈低──心臟輸送血液的動力變弱、腎臟過濾廢物的能力變差、荷爾蒙持續降低……,這些微小的、甚至看不見的改變會慢慢在我們的膚質、體型上累積放大,形成讓人不願意見到的粗糙、斑點、皺紋、贅肉……。 

不止西方醫學認為內在的健康影響外貌,數千年前老祖先的智慧早已曉得,青春容顏的根本在調養五臟六腑,外在的皮膚、頭髮、身形等其實是反映身體內在的健康狀態。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醫療部中醫師廖麗蘭指出,例如中醫認為,肝主藏血,肝健康的人氣色紅潤,皮膚水亮,頭髮也較豐盛,不容易掉髮。 

又如脾主運化(消化),吃進身體的食物經由脾充分消化吸收、轉化為養分,然後輸送至全身各處。而脾功能佳的人,消化、吸收及代謝的能力較好,不容易肥胖或過瘦。脾也主管身體的水分代謝,以及肌肉活動,因此脾強健的人不易水腫,肌肉也強健靈活。 

而腎則主骨,其華在髮,腎精充足的人骨骼密度較好,身形挺拔,頭髮也烏黑光澤。 

肺也和我們的皮膚毛髮密切相關,因為中醫認為肺負責調節皮膚、毛孔、汗腺,因此肺氣充足的話,皮膚的代謝能力就好,不容易堆積廢物,阻塞毛孔而使皮膚粗糙、長疹子。 

此外,「目光有神的人看起來就比較年輕,這和中醫所指的心有關,」中醫師程惠政說。中醫認為心主神明,也就是人的精神狀態,所以心功能好的人活動力佳,精神飽滿,思慮敏捷,也就不易顯老。 

身體不適是疲勞的內臟在求救 
雖然老化是自然過程,每個人都會變老,但是不良的生活習慣和高壓的生活方式,卻讓內在器官的機能提早衰老,進而表現在外貌上。 

「身體不適是疲勞的內臟發出求救訊號,」日本京都府立醫科大學校長,也是消化器官內科教授,日本抗老化學會理事長《美人體內革命》作者吉川敏一說。一般人出現肩頸痠痛、無精打采、眼睛痠澀等不適症狀,以為「只要休息就會好」,其實許多不適症狀是過勞、壓力以及不健康的飲食生活等,使我們的身體負荷過大。 

在看不見的身體內部,可能正因為持續緊張而導致胃炎、腸道蠕動停滯,或者因為壓力而導致血液循環不良、自律神經失調,以及新陳代謝及免疫力衰退。當內臟疲倦時,會喪失食慾、焦躁,令人覺得不暢快。如果長時間內臟無法正常運作,會導致氣色不佳、浮腫、皮膚乾燥,外在的美人指數也就大打折扣。 

因此,身體會提早老化,主要還是因為我們錯用了身體,讓各個內臟器官太操、過勞了。 

壓力大,老得快 
壓力造成老化的程度令人吃驚,過多的壓力可能使人比實際年齡老上一倍。 

有研究發現,壓力的影響甚至是直達基因,包括決定何時出現白髮,美國延壽基金會醫療顧問米勒醫師(Philip Lee Miller)說。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也曾經研究50多位女性的DNA,發現部份需要照顧殘障子女的女性,因為身心俱疲,她們的DNA狀態很像老婦人。 

累積過多壓力會對自律神經和荷爾蒙造成不良影響。身體為了緩和壓力,腎上腺會分泌「抗壓力荷爾蒙」。這種荷爾蒙有活化身體、提升免疫力及抵抗力的功能,但如果長期累積壓力,則身體的防禦力會變弱,容易疲勞、肌膚變差,而且免疫力也降低,容易感染疾病。 

長期壓力與緊張,使自律神經的調整運作過熱,內臟該休息時卻還不眠不休地運作,造成胃腸肝膽等各種不舒服,例如胃拚命分泌胃酸,但同時因為壓力導致保護胃黏膜的黏液卻分泌減少,胃壁受到胃液侵蝕而導致胃炎與胃潰瘍;膽囊不停重複儲存與收縮,因而容易造成膽結石、膽囊發炎。腸子的活動則會變遲鈍,容易脹氣、便秘、腹瀉反覆發生,使人整天都很不舒服。 

從中醫角度看,壓力也是女性維持青春的大敵。 

壓力大,情緒鬱悶會影響肝,肝的氣機不順,造成「肝氣鬱結」,就會在體內產生火氣,耗損我們的津液氣血,「津液不足的人容易氣色差,皮膚粗糙、沒有光澤,荷爾蒙也會失調,」廖麗蘭中醫師說。 

無論中、西醫學都強調,渴望青春不老,一定要設法調節壓力,找到自己的抒壓方法──靜坐、運動、旅行、泡澡……,避免壓力壓垮健康與美貌。 

「氧化」生活讓人流失青春 
再者,醫學界認為自由基是造成身體損害、導致老化的主因之一。 

自由基帶有單獨不成對的電子,它會向附近的身體組織下手,搶奪電子,而細胞失去電子的過程,就稱為「氧化」。 

人體內如果產生強力的自由基,就會引發氧化造成的傷害,諸如動脈硬化、糖尿病、癌症、心臟病、腦中風,以及皮膚老化等等,都和氧化有關,可稱是「老化與百病的源頭」,吉川敏一表示。 

因此,如果你過的是「氧化」生活──抽菸、暴飲暴食、長時間曝曬於紫外線之下,就容易提早衰老...(更多內文請見本刊)

編者的話:(康健)

【編者的話】從裡美到外,美食與美人的最高境界 
兩個男人一個胖,三個女人一個腫,這是愈來愈胖的台灣人速畫像。有鑑於肥胖易引起心血管、糖尿病與多種癌症,不過不少人搞錯,只一昧歸咎於西化飲食,其實更大的敵人是人人愛吃的本地美食,因為七成(69.28%)的人習慣到路邊攤、小吃店,而只有一成(11.79%)去速食店消費。 

大部份民眾也誤以為小籠包是用蒸的,肯定熱量不高,卻不知一籠10個就有1050卡熱量,直逼一整天身體可容許量的三分之二;蚵仔麵線稀稀薄薄一碗吃不飽,卻熱量400卡,相當於吃下0.9碗飯與一大匙油,問題出在厚重的勾芡,但大家都不知道。 

繼上個月檢查大家的外食早餐後,《康健》林慧淳再把糖尿病衛教學會搜集的《台灣小吃營養大解析》掃了一遍,再請相關專家再算了一遍,找出了十個國人較常吃的危險小吃、五個健康小吃,並且有請專家吳映蓉教授帶我們逛夜市,面授機宜,如何聰明吃小吃:湯麵比乾麵好,人多勢眾分著吃,比一人獨吞全部熱量來得佳……。可愛的阿基師更示範小吃可以如何大翻身。他的聰明撇步激勵我恨不得馬上回家做菜去(34頁特別企劃「揭開10大危險小吃驚人真相」)。 

《康健》不是反對庶民小吃,而是提醒享美味也需要智慧,更且各地方縣市政府可以積極做點事,比如支持那些提升小吃境界的店家,像台南市與新北市從上任縣市長任內就已默默在改良,令人眼睛為之一亮! 

而聲稱要去聯合國申請「美食之都」的台北市政府,要不要也檢視一下健康的元素,讓台灣美食搏得從內到外都精緻的美名呢? 

講到「從裡美到外」,也是本期封面故事「打造美人體質」(174頁),相信每個女人都會看得心有戚戚焉,因為京都府內醫科大學教授吉川敏一講到我們心坎裡了:「一般人出現肩頸痠痛、無精打采、眼睛痠澀不適,常以為只要休息就好,其實許多不適症狀是過勞、壓力以及不健康的飲食生活,使我們的身體負荷過大,是疲勞的內臟在發出求救訊號。」如何搶救辛苦的五臟六腑,謝曉雲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