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教授:台灣過度塑化 自我覺醒吧
【聯合報╱記者蔡永彬/台北報導】
塑化劑風波延燒,成功大學昨天發表研究指出,台灣室內灰塵的DEHP(鄰苯二甲酸二酯、最常用的塑化劑之一)含量「全世界最高」;木質地板或打蠟也會使室內塑化劑濃度變高;過度使用塑膠容器還會提高孩童氣喘機率,或讓女童性早熟。
成大環境醫學研究所教授李俊璋呼籲政府,在化妝品、保養品內應該全面禁用塑化劑,器皿要訂溶出標準,民眾在生活習慣上也要「自我覺醒」、少用塑膠。
這項研究由成大副校長蘇慧貞、環醫所教授李俊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副教授李家偉等人共同合作,在國科會「永續發展整合研究成果發表會」上發表。他們從大台南地區挑選一百九十三戶,每戶挑選幼兒最常活動的五個地方採樣;李俊璋指出,從中位數看來,每克的灰塵含了1.23微克DEHP,比起十五年內歐洲、美國的研究都高出許多。
研究團隊另採七十一位性早熟女童的尿液分析,發現其中鄰苯二甲酸酯類濃度是正常女童尿液中的一點三至兩倍,李俊璋認為,DEHP會刺激女童大腦神經中樞,讓她們第二性徵提早發育。
李俊璋指出,不少室內裝潢採用木質地板,上面的亮光漆和防水層就可能有塑化劑,打蠟時蠟油中也可能有。李家偉則說,電器的電線外皮有塑化劑,如果疏於打掃,通電時電線溫度提高,塑化劑可能揮發附著在灰塵上,或逸散到空氣中。建議大家電器不用時就拔掉插頭,「不只節能減碳,也保護身體健康。」
「台灣已經過度『塑化』。」李俊璋認為,某些攤販不想洗盤子,就在盤子外面套一層塑膠袋,「塑膠袋耐熱是保證『不變形』,不代表『不溶出』塑化劑!」他也不建議用塑膠奶瓶幫小孩泡牛奶,萬一洗瓶子刮傷內壁,下次泡就溶出更多。要吃便利商店的微波食品,最好買回家倒在盤子裡,「用那種容器我不敢吃!」
李俊璋強調,他不是希望政府「全部禁掉(塑膠)」。他舉例,化妝品、保養品的定香劑可用天然產物取代,就應該禁用塑化劑;器皿方面,政府應對所有常用塑化劑訂定溶出標準、作「正面表列」,告訴廠商什麼能用。請點圖放大觀看
PVC保鮮膜含塑毒 環團:快列管
【聯合報╱記者郭安家/台北報導】台北市議員和環保團體昨天警告,聚氯乙烯PVC保鮮膜也有塑化劑DEHP,微波加熱、冷凍後會溶入食物,政府有必要思考列管PVC保鮮膜。
北市府衛生局藥食處副處長邱秀儀坦言,今年一月,曾針對保鮮膜標示、警語、耐熱度作過調查,但還沒有檢查塑化劑含量,未來會成立專案,抽檢保鮮膜,了解塑化劑釋出情形,再研擬自治法規。
衛生局也提醒,民眾使用保鮮膜,盡量不要微波加熱、靠近食物。北市議員簡余晏、陳建銘、李慶鋒昨天偕同看守台灣協會、主婦聯盟舉行記者會。
目前環保署公告DBP、DEHP、DNOP三種毒性塑化劑,政府查緝以食品、原物料為主。DEHA則多用在提高塑膠產品延展性、黏貼度,常用於PVC保鮮膜,不在環保署管制範圍內。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援用外國學者研究指出,以PVC保鮮膜包裹一公斤肉品為例,冷藏七天,即滲透出五十毫克DEHA;此外根據歐盟標準,六十公斤成人每日容許攝取量為十八毫克,政府有必要思考列管PVC保鮮膜。謝和霖說,PVC保鮮膜百分之五十重量來自塑化劑,塑化劑種類繁多,多少具毒性。
【記者陳俐君、張嘉芳/台北報導】保鮮膜溶出DEHA,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它是常見塑膠軟化劑,作用與DEHP塑化劑相似,是塑膠製品常用塑化劑,但不可添加在食品中。
成功大學環境醫學研究所教授李俊璋也說,DEHA毒性比DEHP低卅倍,尚未找到對人類傷害的相關研究,亦無法證實是否有致癌性,國內未列入毒性化學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