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查了一個多月的南投四死中毒疑案,案情急轉直下,可能是遭人在米酒中下了葡萄催芽劑,毒物科醫師則表示,葡萄催芽劑有些人當成非法農藥使用,毒性極高,少量就會致命,台灣每年都有少數人誤食,死亡率高達40%。
之前當地人士也曾懷疑過,是否為誤食葡萄催芽劑。台北榮總臨床毒物科主治醫師楊振昌則說,如果單純就中毒後的症狀來看,葡萄催芽劑比起之前認定的肉毒桿菌素更像是中毒原因,但實際結果仍要等待檢體檢驗。
楊振昌表示,葡萄催芽劑成分是「二氯乙醇」,在工業用途可做為溶劑或潤滑劑,但也有人做為非法農藥使用,種植葡萄時,幫助葡萄發芽,因此稱為葡萄催芽劑。
每年台灣台中、彰化等葡萄產地,都有少數人因皮膚接觸,或使用後未清潔雙手而誤食,由於葡萄催芽劑中毒後並沒有特別的解毒劑,加上毒性高,60公斤的成年人,只要喝下約5公克就足以致命,因此中毒者的死亡率高。
楊振昌也說,葡萄催芽劑無色無味,如果添加在米酒中,喝下的人可能不容易察覺,中毒後會造成細胞組織缺氧,除了會有噁心、嘔吐等腸胃道不適,也會產生抽筋、昏迷、呼吸衰竭等神經症狀。
新聞辭典/葡萄催芽劑 兩滴封喉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
讓偵辦離奇命案人員無法破案的葡萄催芽劑,究竟是什麼樣的毒藥?葡萄催芽劑又稱為「二氯乙醇」,由於含有劇毒,一旦誤食很快就會發作,不可能延至隔日才死,因而有「兩滴封喉」的恐怖外號。
葡萄催芽劑在工業上可作為溶劑、潤滑劑,農業上可作為馬鈴薯及葡萄的催芽劑,無色、有酒精味、毒性大,可由口服、吸入及皮膚接觸而致毒,毒性主要造成延髓呼吸中樞衰竭致死,心臟毒性與神經肌肉致毒症狀可能同時發生,因此目前果農已少用葡萄催芽劑,而改以氰胺作為催芽劑。
之前曾有農婦把盛有葡萄催芽劑的桶子掛在肚子前,可能因搖晃導致溢出,沾到該名農婦腹部等處,農婦隨即出現肚子脹、痛、腹瀉等症狀,緊急送醫後仍不治。
萬一中了葡萄催芽劑的毒,也不是沒有解藥,解毒劑Fomepizole有機會就回一命,但要在產生酸中毒前施用才有效果,一旦產生酸中毒時才使用,效果就不佳。
【2011/08/22 聯合晚報】@ http://udn.com/